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  新闻资讯

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方法

  • 阅读次数:464次
  • 发布日期:2021-06-18
中国古代铜器最初是使用自然铜,商代早期已能用火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器铸制品。目前,中国古代青铜器已知的制作方法有主要以范铸法居多,少量结构复杂、纹饰繁缛的青铜器,也用失蜡法、铸合法、焊接法等。不同的制作方法,在器物上都会留下不同的痕迹。

一、范铸法。又称块范法,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制模、制范、浇注和修整四个步骤。根据我国古代青铜冶炼遗址发掘出的实物,再结合青铜器的外形分析,古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采用范式铸造方法制作的。

制模,亦称为“母范”,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等各种质料。一般说来,形状细长扁平的刀、削,可以用竹、木削制而成;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、石雕刻为 模;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、彝诸器,则可以选用陶土,以便拨塑。从出土发掘来看,陶范最为常见。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,混以烧土粉、炭末、草料 或者其它有机物,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,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,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、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。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 致、坚实,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。泥模在塑成后,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,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。对于布局严谨、规范整齐的纹饰,一般先在素胎 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,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,再在其上雕刻花纹。泥模制成后,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。

制范,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。一般说来,范的粘土含量多些,芯则含砂量多些,颗粒较粗。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,比如草木屑,以减少收缩,利于透 气性。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,要经过晾晒、破碎、分筛、混匀,并加入适当的水分,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,再经过反复摔打、揉搓,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 润,使之定性。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。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,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、戈、镞等,只需由模型翻 制两个外范即可,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。

浇注,是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趁热浇注。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,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,再入窑烧烤。范准备好后,将熔化的铜液注入浇口。器物之所 以倒着浇,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,使器物中上部致密,花纹清晰。浇入铜液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。待铜液凝固冷却后,即可去范、 芯,取出铸件。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“浑铸”,或“整体浇铸”。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。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,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,即每 条范线均互相连接,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。

铸件去陶范后,还要进行修整,其经过锤击、锯挫、錾凿及打磨,消去多余的铜块、毛刺、飞边,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。

二、失蜡法。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,比如黄蜡(蜂蜡),动物油(牛油)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,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,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,再在 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,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,最后再烘烤此型模,使蜡油熔化流出,从而形成型腔,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,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,光洁精密的 铸件失蜡法是熔模铸造青铜器的一种方法。战国、秦汉以后,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间,青铜器的铸造多用失蜡法。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,通常会在器表遗留大小不 等的砂眼,一方面或因材质不纯,另一方面是整模铸造,模体严实没有发泄孔,铜液灌注不到之处所致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和曾侯乙墓出士的尊盘,是用 失蜡法制作的代表。

三、铸合法、焊接法。是指青铜器物的器体(以下称主体)与其附件,如耳、足、柱等附件分开铸造,或一件青铜器物整体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,而是分别铸成 的,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,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。在长期的青铜器制造过程中,古人不断提高青铜器的水平,制作工艺也日趋精湛。许多大型的及 工艺复杂的青铜器需要分断制作后进行整体组装,所以铸合法、焊接法等新的工艺方法就产生了。
  • 上一篇:你知道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吗?
  • 下一篇:古色古香的洛阳仿古青铜器
  • 免责申明: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将在1-3日内删除!
    Copyright © 2020   洛阳鼎雅仿古青铜器有限公司   豫ICP备13014311号  
    豫公安网备案:41032902000281